股票自身是一种风险性资产
股票是具有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风险的再分配,发现资产的价格和降低交易成本等作用,也能及时反馈宏观经济信息。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为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时候,将会面临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为了吸引投资者,让投资者乐于承担与此相关的风险,经营者对股票进行定价必须要使其预期收益超过安全性较高的政府债券,这部分风险补偿就是投资者的ERP。 根据风险收益平衡理论,资产的风险越大其预期收益越高。
在金融市场中,一般假定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的理性经济人,对于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意味着他们承担的风险越大,所要求得到的风险补偿越高。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更具体一点是普通股的风险要大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由效用与风险理论可知,为了补偿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需要给予他们更高的收益予以补偿,这种补偿在股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就是 ERP。 根据时间偏好理论,经济个体偏好当前的消费甚于未来的消费。
投资者在跨期决策中要放弃当前的消费而对未来进行投资,这意味着理性的经济人将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具有的各种风险。因此,为了吸引投资者放弃眼前的消费而乐于进行投资,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利益来补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由于股票是投资者投资中具有代表性的资产,因此所得到的利益补偿就是他们获得的ERP。 根据“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不存在套利机会。
如果投资者不存在风险厌恶,他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将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所有的金融资产(不论风险大小)和政府债券都应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此时市场上不存在ERP。否则,一旦某种资产的预期收益高于这同一水平,市场上将存在“套利”机会,追求效用最大化(这里可以理解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者必定会争相购买该种资产,致使该种资产的价格上升,预期收益下降,也就是说,在不存在套利机会时,市场机制会自动使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最终趋于一致——等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然而投资者大部分是趋于规避风险的理性经济人,因此在他们进行资产选择时,必需提供相应的ERP。
通过对股票本身的风险特性以及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厌恶、时间偏好等个人效用特性以及有效市场的特征的分析,说明在不确定性经济中,投资过程中存在ERP是具有合理性的。
对高股权风险溢价的解释
第一,股权风险溢价是一种幻觉,经验数据是错误的,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消费基础上的资产定价模型,而是错在夏普比率的经验估计上,历史数据高估了实际的风险溢价。
第二,高风险厌恶指投资者比经济学家估计的更厌恶风险,如果风险厌恶的相关系数是100,那么风险溢价之谜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非标准的效用函数,以消费为基础的标准资产定价模型是建立在各期的效用只取决于当期的消费量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一假设将模型过分简单化了,为了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经济学家建议使用非标准的效用函数,但是Cochrane(1997)认为,还不存在这样的低风险模型,能够使股权风险溢价、真实利率稳定性和几乎不可预测的消费增长率保持一致。
第四,投资者的差异,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一般假设:典型投资者,即在未来证券投资收益的问题上,所有投资者的投资理念相同,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也相同,而且市场也是按投资者完全相同来进行定价的。这一假设抹杀了投资者之间的差异,包括:教育背景、资金数量、投资者心态等因素。投资者无差异这一假设不符合现实,那么或许正是投资者之间的差异造成了过高的股权风险溢价。
股权风险溢价的测量
国际上对于股权风险溢价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历史的,另一类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法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些年来在成熟市场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
Comell(2000,中译本)在专著《股权风险溢价——股票市场的远期前景》中计算了美国市场1926—1997年的股权风险溢价,其中 ’普通股的平均收益比国库券的平均收益高9.2个百分点,比长期国债的平均收益高7.4个百分点。Dimson和Marsh(2001)度量了国际市场的股权风险溢价。
我来帮TA回答